为进一步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上好“大思政课”,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7月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11名师生前往宁洱县开展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运用地方红色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研活动。
活动伊始,团队师生前往普洱民族团结园参观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及民族团结成就展览。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建于1951年元旦,是由普洱专区26个民族的代表和党政军领导剽牛盟誓、刻石为记建立而成。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共分为3个展厅,采用图片、文字和实物等方式,结合现代多媒体手段,集中展示了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丰富内涵、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通过仔细观看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实物和档案资料,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誓词碑”背后扣人心弦的故事,师生们进一步了解了“誓词碑”建碑前的社会历史背景即思普专区早期的政权建设情况、专区代表具体赴京路线和“誓词碑”建碑全过程。通过参观,师生们进一步体会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边疆各族儿女的深情厚谊和深切牵挂,同时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边疆各族群众“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坚定决心。
接着,团队师生前往宁洱县磨黑古镇参观了杨丽坤故居。杨丽坤,著名电影女演员、舞蹈演员,成功地塑造了“金花”和“阿诗玛”两个银幕形象,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和贡献。师生们参观了杨丽坤童年时的生活场景和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全面了解了这位艺术名人的生平事迹和为电影艺术事业所作出的贡献,领略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对待艺术的态度,深刻感受到其作品所蕴含的红色基因和时代精神间的相互交融与渗透。
最后,团队师生来到思普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展馆以“红色思普?星耀边疆”为主题,通过“信仰引领、星火燎原、曦光前行、红旗漫卷、思普解放”五部分,集中再现了思普地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人民战争、夺取革命全面胜利的光辉历程,使师生们接受了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进一步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紧扣运用地方红色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团队师生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采访座谈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了思普地区红色资源和民族团结故事,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唱响“青年挺膺担当,实践谱写华章”的主旋律,不仅在追寻思普红色记忆的过程中感悟了边疆各族人民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民族大团结以及革命历程中产生和积淀的红色精神,更践行了感知社会、热爱家乡、服务群众的使命担当。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将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继续秉承和弘扬革命先辈团结一心、携手奋斗的革命精神,积极践行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